問起家庭,我第一直覺就想到爸爸、媽媽、弟弟和奶奶這些住在一起且關係緊密的家人,這或許是受工業化或世界潮流等影響,現在多以小家庭、折衷家庭為主,對我而言,家庭定義還算明確。

爸媽講起童年或青春期時的事情,常會出現表、堂兄弟姊妹,總會一起玩耍、念書或工作等,雖然是我無法體會的經歷,但回想去到外婆家或奶奶家的情景便能了解;奶奶家周遭住的幾乎是同姓、有親屬關係的,每次回去都要拜訪好多戶人家;每次逢年過節阿姨、舅舅們和我們的家庭過去外婆家聚餐時,也會有好多親戚從附近騎機車過來一起泡茶聊天,整個大家族很熱鬧熟悉似的,不過我們這些小孩們都只能聽從爸媽指示打招呼因為實在有太多又複雜的親屬關係了,由此可知道這樣熟悉的大家族關係實際上只維持到我們父母那一代,延續到我們這一代得只剩下血緣或姻親上的表面關係。

雖然和上一個世代相比,我們沒有和那麼多親屬都有親密關係,不過不論是我們和我們所處的家庭或者我們和家族和其他親戚之間的關係都比西方國家緊密。之前做社會學訪問熟悉長輩的小組報告時,我們很意外同學的媽媽全家移民美國,而之後卻又自己(指離開爸媽和姊妹們)回到臺灣,我第一個念頭就想到,那不就很少和她的家庭碰面,不過同學答到,他們高中就都自己工作、各自生活,現在就三年見一次面,當下我很意外,因為我和自己的親弟弟及父母是多麼的熟悉以致於無法想像怎麼可以那麼久不見面,而我父母和他們的兄弟姊妹也很常見面。

我很慶幸生長在華人家庭有能夠一直互相扶持的家人,不過在華人社會,互相拖累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像江蕙之前就被自己大姐賭博欠錢一事拖累等等。

另外,雖然現在倡導男女平權,而大部分人也有這個觀念,在工作上、法律上都有具體作為,然而在家庭中卻落實得最不徹底。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女性要做的家事比男性還要多,就以我們家來說,是爸爸、媽媽都在工作的雙薪家庭,不過煮飯、洗碗等都是媽媽為主,而偶爾一次的家電修理或者較輕鬆地倒垃圾才歸爸爸,我也因此很自然地幫媽媽煮飯、洗碗,而弟弟則幫爸爸倒垃圾或在一旁學習修理家電。家庭是影響人們最大的社會制度,我們很容易受家裡的行為模式影響,儘管我們家對各項議題都能提出自己的意見討論,但往往最後結果也都是偏向爸爸的意見,再看看家事的分配,可以發現我們家還是有男權社會的影子,並很可能傳遞給我們之後的家庭,甚至下一代。

arrow
arrow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