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會結構格局的差別會導致不同的道德觀念,比較中西方,傳統中國(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向外形成一圈圈的網絡。每個網絡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如:親子—孝、同胞—弟、朋友—忠信等,其社會範圍沒有一定的共同標準,而是由私人的聯繫結合而成,因此,我們習慣以對象和自己的關係而決定該拿出甚麼標準看待人事物。西洋社會(團體格局)強調「權利」,且內外區分很清楚。其道德觀念主要來自宗教,由象徵著團體的神的概念--人人在神前平等、神對每個人公道,由此衍伸出美國獨立宣言的一段重點:人人平等並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人們可以推翻無法保障人類權利的代理者(Minister)。

社會組織(social organization)型塑我們的生活。其中有幾個影響較大的社會組織。第一,團體(group)是彼此溝通互動、有共享的價值和規範、有明確「我們」之團體意識的個體集合。每一個人同時是許多團體中的一份子。第二,地位(Status)--在社會中的排名。一般來說,人們同時擁有多重地位,並有一個最重要的主要地位(Master Status)。另外,地位不一致(status inconsistency)的現象,除了地位本身的差別,更會造成壓力或沮喪等。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是憑藉個人的努力所成就的;先賦地位(Ascribed Status)則在出生時便決定。第三,角色(Role)是他人對特定身分的期許。我們常藉角色形塑(Role Modeling)來獲得認同,如:模仿我們所景仰的人。一個人同時有好幾個身分和角色,若不同角色互相牴觸稱為「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而角色緊張(Role Strain)則是單一角色有衝突的期待。

社會互動包含口語和非口語傳播人際互動距離(Proxemic communication)指的是跟個人互動間的空間多寡,我們可以接受跟朋友近距離的相處,勝過跟陌生人。人際距離泡泡(proxemic buble)使我們試圖把不知道、不喜歡的人從私人空間中排除,即使我們可能沒意識到。

人類有非常強烈的慾望與他人相處,換句話說,我們非常需要聯繫。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可能是鄰近效應、單純曝光效應等等,我們通常會被相似或相同社經地位、種族、民族、宗教等的人格特質的人吸引。

透過以下理論能分析社會互動。第一,社會建設的現實(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表示,我們會先賦予某東西意義,從而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實」。第二,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表示社會由共識維持,我們可以藉由違反來發現這些規範。第三,印象管理和編劇法(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Dramaturgy)說明我們不斷試圖去控制他人對我們的印象,並且在不同的情況和角色表現不同的印象。藉由新的社會互動形式—網際互動(cyberspace interaction),個人更能發揮印象管理,由於自己的真實自我被匿名保護,一個人可以提出一個完全自創的自我或身份、發散自己所期望的形象。第四,社會交換和博弈論 (Social Exchange and Game Theory),發展自賽局理論(game theory):人類互動擁有「賭博」的特質(戰略、贏家與輸家、獎賞與懲罰、利益與成本)。人們將使用某種策略來「贏」並花最低的「成本」取得「獎賞」。

三元組傾向分裂成一個雙元組(正在互動的那對)的聯盟對抗落單者(isolate)。這個落單者有和雙元組中的任一方結盟的選擇權,這個選擇是一種社會優勢。

初級團體特徵有親密、面對面互動、持久的關係,給人親密感、同伴關係和情感支持等情意需求(expressive needs),對個體人格和自我認同有很大影響。次級團體(Secondary)成員較多,較不親密、不長久。參考團體(reference groups)為評定個人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的標準,其影響可以同時有正、負面。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是我們推論他人人格特性的原則,雖然整體被假定為平等的,但我們傾向對屬於自己內團體的人有正面的看法,對外團體的人有負面的觀點,不論他們實際的人格特質。

社群網路(Socail Network)是社會單位之間的一套連接模式。任何人同時屬於很多不同的社群網路,而越親近的社群網路對當事人而言越重要。

一致性研究中,Asch指出即使簡單客觀的事實也無法抵擋團體壓力(可能為溫和的)而被曲解,而且,誤導的人越多影響越大,稱為團體規模的效應(團體人數對團體行為的影響)。Milgram的服從實驗顯示,即使測試對象發現權威人物的要求是違背道德或應受譴責的,大部分的人依然會服從命令。

去個體化(Deindividuation)是自己與團體的感覺的融合,也是造成風險轉移(Risk Shift)的原因。一個人感覺到責任或責備不只是自己同時也是團體承擔的,會造成團體規模效應,隨著團體茁壯增加影響力。

正式組織(Formal organization)是被組織去完成複雜的作業、有效率達成目標的大型次級團體,大致分為以下三種。第一,規範性組織(Normative organization)人們為了追求他們認為值得的目標、獲得自我的滿足而加入,其中也包括服務、慈善性質的志願組織(Voluntary Organizations),多數人們會為了社會聲望而加入。第二,強制性組織(Coercive organization)由會員資格決定特性,因為其中的個體必需屈服於嚴格社會控制而被描述為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組織包含被收容者以及全體職員,職員們的動作完全凌駕於被收容者,如: 監獄和精神病院。第三,實用性組織(Utilitarian organization)個體為了某些特殊原因(如:金錢獎賞)而加入。

許多正式組織發展到後來會演變成科層組織(Bureaucracy),其定義是高度專業化、等級制度的權威、有明確詳細的規則與程序管理、個人關係、職涯階梯、所有活動被設計為使效率最大化。特性除上述已討論的風險轉移,還有團體思想、儀式主義(規則變成本身的目的而不再是通往目的的工具)與疏離的潛在可能。

arrow
arrow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