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社會學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21114

透過社會學的分析,我們以不同的觀點檢視宗教,尤其對於平時習以為常的宗教活動有更深、更多角度的體悟。與基督教等一神教對照比較,他們有一個高於眾人之上、擁有絕對力量的神,也因此有絕對的威嚴,並被崇奉為萬事正確的;而我們中國傳統宗教的神明就顯得較為親近百姓,祂們的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並如人類一般擁有各自的脾氣、喜好等等,更確切地說,很多神明都是由人類成仙、成佛的。舉大家熟悉的土地公福德正神為例,對於祂的緣由就有好多個傳奇的故事,有人說他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稅官,有人說是為主人在寒天捨衣的忠僕等等,來由眾說紛紜,而其職位就是保衛地方安全與收成,就如居民的心靈里長般為大家的精神服務。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悲情城市的影片中,我們又再度看到華人社會中許多差序格局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各自的義務與不同的權力關係,在生小孩的過程中,很明顯看到家庭的主要掌權者為父親,其具有最高指導權,指使並督促家中成員完成應盡的任務,他只是動嘴不動手,但卻不會受到其他成員的責備,其他成員甚至對他的指令完全服從,不過這短短的片段其實若沒有老師的擷取、說明,平時我們也會很理所當然、不覺得有不妥或奇怪之處便看過去了,這是因為我們也是身處在差序格局中,而且沒有特別去建立批判距離的關係。

除了家庭,在影片中也展現了宗教的差序格局,結婚時的叩首的順序先後及次數的不同表現了華人對於不同信仰有不同程度的崇敬,這在我們平常的宗教儀式中也很好發現,每次要拜祖先之前都會先拜天公;在各個廟宇中通常供奉的神明不只一尊,但每個參拜者都知道明確、固定的拜拜順序,差序格局創造了華人的宗教規範,而身處在其中的我們幾乎不會去思考這些行為的原因,更很少去質疑規範的正確性和評斷標準。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4 Wed 2012 13:37
  • 宗教

宗教(religion)的定義為一個象徵、信仰、價值觀和習慣的制度化系統,在這組織性架構下的成員會受其影響而社會化,是群體認同的基礎、特徵。信徒藉宗教解釋其感覺神聖的事物,因此大部分宗教都有其特定象徵意義的圖騰;而宗教也為信徒的行為建立價值觀、道德禁令及規範,並提供終極意義問題的答案;由此整合社會(整合的功能)、滿足個人需要(生存的功能)

宗教是許多個人和團體認同最強烈的成分,影響其日常生活及社會、政治態度,不過近年相信宗教能解決所有問題的人減少宗教性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體)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起家庭,我第一直覺就想到爸爸、媽媽、弟弟和奶奶這些住在一起且關係緊密的家人,這或許是受工業化或世界潮流等影響,現在多以小家庭、折衷家庭為主,對我而言,家庭定義還算明確。

爸媽講起童年或青春期時的事情,常會出現表、堂兄弟姊妹,總會一起玩耍、念書或工作等,雖然是我無法體會的經歷,但回想去到外婆家或奶奶家的情景便能了解;奶奶家周遭住的幾乎是同姓、有親屬關係的,每次回去都要拜訪好多戶人家;每次逢年過節阿姨、舅舅們和我們的家庭過去外婆家聚餐時,也會有好多親戚從附近騎機車過來一起泡茶聊天,整個大家族很熱鬧熟悉似的,不過我們這些小孩們都只能聽從爸媽指示打招呼因為實在有太多又複雜的親屬關係了,由此可知道這樣熟悉的大家族關係實際上只維持到我們父母那一代,延續到我們這一代得只剩下血緣或姻親上的表面關係。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7 Wed 2012 13:36
  • 家庭

  家庭是一種社會制度,是有血緣、婚姻或收養關係的人們所組成的初級團體,並形成一個合作的經濟單位去照顧後代及彼此。

  延伸家庭(extended family)是全部組成家庭之親屬的整個網絡。在某些情況下,親屬(kin)可能沒有血緣或婚姻關係,卻被密切包含在家庭支持系統且被認為是家庭中一部份,如代替母親角色和奇卡諾的compadrazgo系統。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我在火車上以螃蟹走路的方式穿越車廂,試著做俗民方法論的實驗。一開始,我側著走路經過第三節車廂,星期一早上的火車人不多,常理而言我這行為是不必要的,發現的人多半先看了我一眼然後看我的腳,大概是以為我是因為腳受傷才用這奇怪的走法,不過很明顯地,我腳健全正常,有的人會以疑惑、覺得我很奇怪的眼神看著我直到離開;有的人可能覺得不要和怪胎扯上關係,很快地移開視線(一開始看到就移開視線的也有),暖身完畢,我接著到第二車廂挑戰螃蟹走路。

  雖然和朋友玩大冒險不管多丟臉的挑戰我都是願賭服輸的,但今天自己一個人做奇怪的事著實讓我非常緊張並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設。終於,我深吸一口氣,蹲開、站直,還加上剪刀手放頭上、一開一合地走過莫名變長的車廂。雖然感到丟臉,我還是得抬起頭看大家的反應,除去睡覺和沉迷3C產品的人,看到我這行為的人們睜大了雙眼然後盯著我走到盡頭,若是旁邊坐的是親朋好友還會好康互相報,我突然覺得動物園裡的動物很可憐,一直被陌生人盯著或指指點點令我渾身不自在,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大家都努力學習社會無形的共識、規範,盡量避免自己被別人認為是怪人。然而也有一些人看了我一眼又繼續使用他的3C產品,我想對他們而言3C產品提供的資訊比陌生人的怪異行為更為有趣,一方面也認知到3C產品漸漸發達造成很多社會改變,現在很多人寧願選擇在家打電動而不以在公園散步做為平時的休閒活動。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裡經濟狀況並不富裕,但媽媽總共有六個手足,而她自己是最被長輩(尤其是她的曾祖母)疼愛一個。長久以來,漢人種稻文化的影響,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生的小孩多,並特別重視力氣較大的男性,漸漸形成許多男權至上的觀念,其中還認為女生嫁人後就成了潑出去的水,因此男性是傳宗接代的象徵,而一直以來的儒家文化又認為傳宗接代是孝中最重要的,當時這觀念在我爺爺及其他曾祖輩根深蒂固。在我媽之前有四位阿姨,之後是兩位舅舅,由於經濟因素,三阿姨和我媽在出生後就送去給親戚家養一陣子,不過由於我媽「招弟」,還招兩個,地位大為提升,除了很快被接回家外,在家也比較受寵。

家裡經濟主要來源有所變動,從原本經營雜貨店,之後做紡紗(約民國60),再後來做草蓆(約民國67)。經營雜貨店雖然喝不缺,但小孩太多加上鄉下賒帳習慣沒有甚麼餘錢,因此爺爺聽了朋友的建議買了紡紗機做家庭代工,小孩依其懂事程度做合適的工作,上課回到家就是要幫忙,媽媽因此從國小就要負責最輕鬆的工作煮飯,而我大阿姨、二阿姨、三阿姨讀完了國小就開始在家工作。當時臺灣經濟正蓬勃發展,政府也鼓勵並扶植民營企業,因此產生很多中小企業,也有很多家庭代工,臺灣從進口替代時期(民國42~48)就開始扶植民營紡織業,而在出口擴張時期(民國48~民國62)也幫助紡織業採取出口政策,因此爺爺在第一次轉換跑道時選擇當時穩定成長的紡織業。之後的草蓆也是朋友的建議,從半成品到成品有較大利潤,但因草蓆染色的過程遭種田的鄰居檢舉,在民國80年將工廠移到中國大陸,當時人們生活較穩定開始重視環保問題,而中國大陸才正開始發展經濟,環保規定較鬆。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會結構格局的差別會導致不同的道德觀念,比較中西方,傳統中國(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向外形成一圈圈的網絡。每個網絡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如:親子—孝、同胞—弟、朋友—忠信等,其社會範圍沒有一定的共同標準,而是由私人的聯繫結合而成,因此,我們習慣以對象和自己的關係而決定該拿出甚麼標準看待人事物。西洋社會(團體格局)強調「權利」,且內外區分很清楚。其道德觀念主要來自宗教,由象徵著團體的神的概念--人人在神前平等、神對每個人公道,由此衍伸出美國獨立宣言的一段重點:人人平等並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人們可以推翻無法保障人類權利的代理者(Minister)。

社會組織(social organization)型塑我們的生活。其中有幾個影響較大的社會組織。第一,團體(group)是彼此溝通互動、有共享的價值和規範、有明確「我們」之團體意識的個體集合。每一個人同時是許多團體中的一份子。第二,地位(Status)--在社會中的排名。一般來說,人們同時擁有多重地位,並有一個最重要的主要地位(Master Status)。另外,地位不一致(status inconsistency)的現象,除了地位本身的差別,更會造成壓力或沮喪等。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是憑藉個人的努力所成就的;先賦地位(Ascribed Status)則在出生時便決定。第三,角色(Role)是他人對特定身分的期許。我們常藉角色形塑(Role Modeling)來獲得認同,如:模仿我們所景仰的人。一個人同時有好幾個身分和角色,若不同角色互相牴觸稱為「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而角色緊張(Role Strain)則是單一角色有衝突的期待。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和我弟的年紀差七歲多,我們時常鬥嘴,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國中而他國小低年級的那段期間,不同於現在像開玩笑般的玩鬧,那時是很認真的吵架,我正值特立獨行的叛逆青春期,當時的目標就是要成為與眾不同的人物、鶴立雞群中的那隻鶴,最討厭的事莫過於別人學我,而我弟偏偏處在習慣模仿他人的時期(我推測是米德所說的玩耍期),學我的說話方式、做事習慣等等。

我同意基因會影響個性,但對於自然的影響(或許聽起來很不科學,但我確實感受到其規則性及準確性) 我還相信星座、血型和生辰八字。在玩耍期的B型正獅子男和在叛逆期的O型偏雙子的巨蟹女相處會是甚麼樣的情況呢?我敏感的雙子巨蟹個性總能發現我弟無論多細微的模仿,加上O型性格我會直接跟他說清楚;而我弟正獅子自信強勢的個性總能理不直卻氣壯地反駁我,而B型性格更使他為所欲為;因此,每次爭吵大概遵循這樣的模式,我心平氣和直接告訴他別再學我了,而他找些牽強的理由反駁,我仔細再把事情說明清楚,然後他愛理不理或者亂鬧吼叫,最後我雖然很生氣卻也無可奈何,以上是我的片面說法或許有所偏頗。這也可以看出人的個性改變通常是非常緩慢的,這樣沒意義的吵架經歷不下百次,代表我即使知道無效,但仍使用他討厭的直接方式,而他不想惹火我,卻也習慣在我講理時愛理不理;不過,我們也都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沒有經過任何討論溝通,但我現在多以開玩笑的方式表達我希望他改進的地方,偶爾還是會忍不住加個講道理的總結,我弟也會看著我回應了;總體而言,我們這方面的個性其實沒甚麼改變,但少一點衝動直覺,多一點思考適應,改變了溝通方式。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字是個龐大的集合-約有五萬字,不過平常使用到的約三千字,以《華手經》拓本為例,可以發現每個字的結構都完全不同,甚至相同的字刻印出的拓本也有些許差異-是無意間造成的(若是有意識的製造變化,那他所做的是藝術的「書法」,而非單純的「寫字」),另外,文本的字數與字的排列順序是固定的,突然的增減及變換順序都會改變文章的解釋或音韻。

  文字的目的是將話語記錄下來。中國人通過組合十幾種基本筆劃,便創造出數萬個漢字,其方式並非以數學原則單純地讓每種筆劃固定位置、固定格式,雖然文字系統看似較為複雜(組成文字的筆劃可以翻轉、伸縮、改變位置等),但其運用熟悉、重複的元素反而讓我們更容易記憶及辨識。運用筆劃可以組成模件,其集合稱為模件系統;組成模件的筆劃固定,但模件本身可以變化形狀、比例以適應其在漢字結構中的位置(如:言、識、譬);按照規則和慣例組合模件便能形成很多相關卻不同的文字;所有漢字都可以被分解為模件,不會留下在該系統中無法解釋的部分。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因給予我們皮膚、骨骼和大腦,但要學習價值觀、規範和文化給我們角色,我們才會變成社會人,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化。

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人們學習社會期望的過程。透過社會化,吸收他們的文化─習俗、習慣、法律、慣例和表達方法,並將文化的期望內化。社會化也是身分的基礎(建立自我概念)、建立人格特質(即個人行為、感覺、傾向和信仰相關的穩定型態)。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回想在課堂上第一次看到徐冰《天書》想要讀懂的心情,突然腦中閃過一個想法,文字確實有它的用途,但我們時常被它困住了。空閒時我喜歡看展覽,科博館、國美館等時常會有特展,我習慣先看過說明,然後根據其中的介紹觀賞並特別注意被提及的部分;若是作品中有中文、英文、甚至只是學會發音的日文、韓文都會想把它讀出來;經過徐冰《天書》的震撼教育,我深感以上種種做法的不妥,我只是透過文字被動地瞭解畫家的構想、或者科學家的發想。

  開學前和認識的前輩去玩了圖書館的「布可人的任務」,前輩知道我的方向感極差,人很好的帶路,很多關卡連指示牌都沒看到就解決了,直到某些要找書、找答案的關卡,我也有了參與感,即使花費時間較久,但是記憶深刻且有成就感,這就是被動根據接收到的訊息行動和主動發現資訊的不同,主動的發現帶給人更大的喜悅且印象深刻。文字是訊息傳達很好的媒介沒錯,但太依賴文字反而會抹滅自己的觀察力。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開場白之後,從我們每個人發表自己面對大學入學考試(學測甄試、指考分發以及僑生申請入學)時最刻骨銘心的片段開始分享。

  謝O芳認為,儘管考試是相對公平的方式,但是因為資源分配不均的關係,所以其實還是存在著許多不平等的現象。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culture)是既定團體或社會中,意義與行為定義生活方式的複雜系統,信仰、價值觀、知識、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習慣、語言、穿著等等都是。而文化有以下五個重要特徵共享的(也就是那群人的共同體驗或共同接受)、是學習而來的,但因常被常被學習得非常徹底,而被視為理所當然,另外,文化是象徵性的,可以領導人類行為,譬如,人們會在撥放國歌時起立等,它會因時間地點而不同,隨著人們適應身邊的自然和社會的環境而發展。

  文化元素包含以下四樣。語言是一套符號間的規則,提供複雜但實用方便的溝通系統。規範是文化對個別場合有的特別約束或期望,沒有規範的社會將會一團混亂;因有規範存在,人們知道該如何表現,社會的互動將會是持續的、可以被預期和可以被學習的。信仰是文化所賦予人們的集體共享觀念,可團結社會中的人們。價值觀是一個社會或團體對各種行為定義的抽象標準。四個元素各自有自己獨立的意涵及內容,同時也互相影響,如:眾多美國人持守和珍惜的信仰是對上帝的信仰和對民主的堅持,這顯示了,信仰也是規範和價值的基礎。美國原住民在之前被稱為「印地安人」,這是個白人所創造的名詞,還有紅脖子、白色垃圾或公園拖車垃圾等等具貶低意味的字彙,誣衊了特定地區、階層的人們,這是由語言反映出社會對於不同族群的價值觀的例子,更反映出相互關係間的力量強弱。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社會學?社會學主要用來探討社會如何影響個人及群體生活。社會學家以客觀精確的觀察(社會學中最重要的就是其獨特的觀點)、獨特的研究技巧和經過驗證的理論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

  經由C. Wright Mills提出的「社會學的想像」能感受到社會學的觀點。試著想像,若處在不同家庭、社會地位、教育、宗教、性別、種族等的情況下,其中每一項改變都對個人的性格、遭遇等有著重大的影響,這可以說明,社會背景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透過社會學的想像,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看似個人化的問題其實源自於社會背景,並非只是個人行為。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甚麼是社會學?」這是老師在第一堂課中首先丟給同學們的問題,而當下的我們,對於這個常見的詞彙,卻想不出完整精確的解釋。很明顯地,研究社會的一門學問就是社會學,但,要如何定義「社會」?看似和我們呼吸一樣平常的社會,卻不是寫幾條化學式就能交代清楚的,「社會」所涵蓋的範圍太廣,而且太不具體了,不像手邊的飲料,能握著、拿著的紙杯觸感,喝下去明顯是加了大量糖的奶精和紅茶混合物,我自己將它比喻為洋流系統,其非常真實地存在且影響著我們,但我們無法以手或身體去觸碰或環抱。

  人是「社會」的主要要素,舉凡人的互動-同儕團體、朋友圈、戀愛、家庭、或者霸凌、鬥爭等-都屬於社會的一部份。在課程最後有放一段國外社會學家闡述社會學的短片,其中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一位女社會學家口齒清晰地說道:為何我會這樣打扮?為什麼......?這是我從沒想過的問題,穿衣服出門、穿著體面去正式場合或高級餐廳,就像渴了就喝水一般的理所當然,並非是因為不穿衣服出門會構成妨害風化罪或者穿著隨便會被高級餐廳趕出來才這麼做的。不過,仔細思考,人類以前也沒有穿衣服,而當我還是嬰兒時,會因為渴了想喝水而有所反應,卻不會因為沒穿衣服而哭鬧,所以,這不同於喝水是人類生理本能的必須行為,而是被所處的社會影響的結果。

文章標籤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