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1114

透過社會學的分析,我們以不同的觀點檢視宗教,尤其對於平時習以為常的宗教活動有更深、更多角度的體悟。與基督教等一神教對照比較,他們有一個高於眾人之上、擁有絕對力量的神,也因此有絕對的威嚴,並被崇奉為萬事正確的;而我們中國傳統宗教的神明就顯得較為親近百姓,祂們的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並如人類一般擁有各自的脾氣、喜好等等,更確切地說,很多神明都是由人類成仙、成佛的。舉大家熟悉的土地公福德正神為例,對於祂的緣由就有好多個傳奇的故事,有人說他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稅官,有人說是為主人在寒天捨衣的忠僕等等,來由眾說紛紜,而其職位就是保衛地方安全與收成,就如居民的心靈里長般為大家的精神服務。

我家附近的公園裡就有一座土地公廟,一個月會有一、兩次提供炒米粉、炒麵等給地方居民「吃平安」,偶而還會有布袋戲表演,仔細思考,中國傳統宗教的儀式,民眾百姓與宗教是密切相關、結合的,布袋戲與流水席是用來答謝神明的,但也是民眾生活原來就有的一部分,這些儀式除了為了神明,同時也可以說是為了人類;反觀基督教的宗教儀式,聖誕節前一晚到各家門前「報佳音」,與中國的宗教儀式相比則顯得有較單純的宗教意涵,是在平日生活之外的獨立活動。這可以說明宗教儀式在中國不僅是對神明尊崇的表現,還有人民百姓生活活動及娛樂的意義。

我覺得中國的傳統宗教中的神明特徵及與人類的關係就類似於希臘神話中的眾神。我們知道在考試前要拜文昌帝君、出海前要拜媽祖、求姻緣拜月下老人等等,就如同希臘神話明確指出赫墨拉是光明之神、波塞冬是風暴之王、黑帝斯是冥界之王、雅典娜是戰爭女神、厄洛斯是愛神等等,類似於人類擁有不同的專長與個性脾氣,以自己的作法、方式掌管天下,並相互影響。大部分中國人在別人問到信仰時多會不知道該如何精確的回答,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卻持續著這些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釋的宗教儀式,很少人會去質疑或反抗,這奇妙的景象,大概是因為宗教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之中,不論是規範、習慣或活動都與平常息息相關、交互影響的結果。

在訪談研究部分,我發現社會學教導我從不同的觀點去瞭解他人,以往在聊天時會很怕空白導致的尷尬氣氛,尤其對於剛認識或非親密的關係人更是會盡量避免,因此談天內容免不了變得既官腔又空洞,習得所謂「引導式問話」的溝通技巧之後,立刻試著稍微(畢竟習慣改變還是需要時間的)改變說話方式,多傾聽對發言,並提出引導對方接續陳述的問題,得到對方滔滔不絕內心話(還有沉積在心中的往事)的答覆,我對於對方說出超越我想像、期待之多,過於深沉的心裡話感到驚訝,一方面佩服這個社會學研究的方式,一方面對於知道太多他人私事而莫名的不安。

 

121121心得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很討厭作為女生這個性別,因為身為女生有太多事情被規範、限制住,爸媽常會要求我不要那麼頑皮搗蛋,做事要細心小心,走路不要搖搖晃晃等等,常常被念了一頓後會再聽到一句:妳是女生所以更應該做到。當時的我只是很單純地羨慕男生能自在地玩很多我喜歡的遊戲,甚至理所當然地該大聲說話、兩腿張開著坐、講話直接、不拘小節等等,而這些卻是會讓身為女性的我被指責的行為;不過我現在反而慶幸我是女生,因為換個角度想,若我是心思細膩容易受傷、講話委婉、喜歡玩娃娃的男生,我會受到的壓力與指責將更大、更強烈。

不過僅僅就我成長的過程中,就能發現性別平等更加落實、性別刻板印象日漸淡薄,在我幼稚園、國小時期,男生喜歡玩娃娃或者看女性取向的卡通通常是不敢張揚的,若是被發現還會被同學們嘲笑,然而到我國中時,有位男同學很坦白、不掩飾地告訴大家他喜歡看「真珠美人魚」,還號召大家幫他收集相關產品,又到我高中時,除了有喜歡看女性取向電視節目的男生外,更是有很多喜歡看愛情小說、文藝片的男生,還有喜歡跳女生舞蹈並認真做出許多性感姿勢的男生、喜歡豹紋的男生,還有很多非常在意自身外貌、會買並討論保養品的男性,我在知道以上種種事情時其實都很詫異,想著:他們怎麼比我還要女性化,雖然一開始訝異,但我總想著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然後欣然接受,而大部分同學也不會因為他們女性化的特質而排斥、嘲笑他們,他們本身也不以這些喜好、行為為恥,反而能不掩飾地表現。

我對於男性個性不再被社會強制侷限感到開心,而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也有所提升,相較於我祖母被定位為做我祖父背後的那位女人,負責家庭的小孩養育照顧、家務事等等;我媽則是作為扶持我爸的女人,分擔較多的家庭事務;而我則被教育為要能打理自己經濟、生活,被整個社會灌輸男女平分家事、性別平權的想法。

我在很久之前看過一本書我是男校畢業的女生,依稀記得作者提到他小時候喜歡看少女卡通的孤單經驗,因為對女性打扮的熱愛被長輩嚴厲訓斥,最後作者實在很想當真正的女生(其實他原本就認為自己是女生),透過「性別認同障礙」診斷證明,接受變性手術。我在想,如果性別刻板印象繼續更加淡薄、人們對於性別有更廣闊、多元的接受度,那麼社會性別的差距將縮小,「性別認同障礙」也就不會存在,而也不會再有人因為行為喜好與社會性別定義不同而被孤立排擠、感到痛苦。

 

121128

   這次上課所播放的影片主要透過廣告探討性別文化塑造的社會性別、性別的印象與詮釋、廣告中對男性與女性的定位與描述(兩者間的差異會被放大)、廣告對女性的物化、近年性別詮釋的轉變(挑戰傳統代碼與性別規範)等等。其中女性在廣告中常出現「失去平衡」的姿態這部分著實對我當頭棒喝一擊,對於男性代表權威、能力甚或暴力,女性擁有柔弱、服從甚或性玩物的特質,平時不僅在在廣告、節目中清晰可見,而在社會議題上也常被提出,因此原自以為已掌握了性別展現的傳統及變遷中的特徵,也以為性別平等已得到大部分的落實。

然而,在女性歪頭、內八、彎曲膝蓋等等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態之廣告在電影中被一一展現、列出時,我深刻體悟整個社會對於所謂美好的、性感可愛的女性的標準其實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是扭曲的價值觀;我想到節目上的女星站時踩著高跟鞋、坐時翹腳側坐,且是幾乎沒有選擇的必須如此,高跟鞋代表的是尊重以及時尚,翹腳側坐則是習慣與禮貌,這與我所認知的健康體態和正面快樂心靈代表美好的觀點背道而馳;相反地,社會大眾對於男性模範的主流則是站直坐正的健康樣貌,他們不用像女性必須破壞身體健康以符合社會價值。

就我本身而言,我認為女性的體型外貌在當今的社會生活的現實中依然重要,擁有外貌資本的人取得資源相對容易,舉例來說,現今的主流價值偏好苗條的女人,因此他們很好買衣服,並且穿著很容易就被認為好看,連我自己對於同樣的穿著,也覺得自己較瘦時比較胖時來的合適;而以臺灣社會來看女性外貌的重要性在電視節目中最為明顯,大多數的女藝人都被認為是漂亮的,並且越漂亮越有機會取得重要角色。

雖然女性外貌的重要性很容易與物化女性畫上等號,然而,我確定女性的地位和女性自主性比起以往是有改善、提高的,更進一步來說,我認為現今女性外貌的評斷標準其實是其自主性提高的表現,綜觀今日的女性美容雜誌不如以往只訴求白皙透亮的肌膚、纖細的身材,而主要是注重健康,最近多本寫給女人的矯正骨盆書籍出版並暢銷就是一個例子,女性服飾雜誌則越趨多元化,穿搭標準從以往的為取悅男性,到今日追求時尚流行,以女性朋友及自己的一套穿衣理念為主,女性多半對於自己穿著或者每次的搭配有所定位美式休閒風、韓系氣質風、辣妹風、森林系女孩等等,而許多節目及部落客還會分享近來的流行穿搭髮色配件等,雖然選擇增加,但我還是不免思考,女性是否在跳出被男性控制的觀點後,卻進入了名牌廠商、知名設計師等商業財閥的價值觀?這些所謂時尚、流行的穿搭,每季不同的「定番品」、流行髮色等,是從何而來的?又是由誰定義?

而換成男性,我認為雖然比起女性外貌的重要性較低,但是比起以往有提高的趨勢,現今男性也對於本身的外貌較為重視,男性保養品的出現可以做為一個例證,另外,男性的穿搭比起以往正式的西裝襯衫有更多的選擇,但潮牌、運動品牌、韓日系服裝等等林立的現象,也讓我感受到流行被商業、廠商控制氛圍。

 

121205心得

還記得之前有位同學常惹上麻煩,不是一般愛惡作劇、出風頭之類的那種頑皮學生,而是時常翹課、翹家、偷竊等的問題學生,因為不了解與害怕,班上同學與他的互動很少、很淺,更造成他不擅與人相處、翹課等的惡性循環,雖然在老師告訴我們他的家庭情況之後,同學們對他較為包容、友善,但這也已經是很後來的事了。

最近再碰見他,我對於他的轉變感到開心;他不再是以前那個總是悲觀地覺得自己不重要、對於自己的存在感到困惑,卻又常活在自己世界、忽視他人感受而恣意妄為的人;現在的他雖然還是有些多愁善感,但是至少看開了並且珍惜地過生活,整個人有自信多了,更常掛著笑容而不是垂頭喪氣、悶悶不樂樣。

我之前總覺得小時候走偏了或者無論何時犯了法,那人生就差不多玩完了,很多案例都是如此,政治人物無論爬到多高的官位,貪汙被查到就是淪為階下囚,被媒體、民眾批判且因此不再被信任、回不去政治舞台了,甚至政策失敗就被貼上無能的標籤而必須下台以示負責並且不再受重用;犯人往往一再犯案然後泣訴著他只想回到監獄吃牢飯,因為沒有雇主接受他……

因此,在聽說他進到少年感化院時,我心想著,他才幾歲,他之後的人生怎麼辦?然而,幸好他後來回歸了社會,讓我相信台灣社會是接受改過向善的人,不過我也思考,社會大眾對他的原諒是不是因為他的年紀可以把過錯推說是還不懂事的關係,或者是他犯的過錯是被大眾所認知為比較輕微的緣故。

講義第28頁對於初級偏差的演進歷程,讓我省思,臺灣的社會大眾、教育與監獄系統等等是怎樣的對待偏差行為呢?當然各種模式都可以在臺灣社會被發現,不過各占比例是如何呢?我首先思考我自己,我很樂意接納改過向善的人,我也知道人都有可能犯錯,而改過的人都希望得到原諒也會因此完全的歸正,然而我發現我的做法卻會讓初級偏差者更加深其偏差並且維持,這讓我感到難過與愧疚,我過去總以為直接揪出錯誤,甚至讓當事人受到同儕或者社會指責,當事人會因此大徹大悟知道自己錯了,並且知道必須改過才能被社會接受,而因此會努力改過向善。

我想到過去兩次案例,有次同學拿了我的東西,我很生氣地當下舉手在全班面前報告老師(一方面也是因為是當下要使用的關係),然而那位同學一開始卻堅決否認,直到最後無法解釋時才肯承認;第二次是有同學的東西不見卻出現在另一個同學(以下以A代替)那,我自以為有正義感地招集其他同學一個一個去質問A,而他卻堅決否認到底,不過最後在不知不覺當中物歸原主。現在想想,如果讓本人自己發現不對,或者只有雙方私下低調解決,應該會更恰當吧?

我也思考我這樣處理偏差行為的邏輯是如何產生的,我想是因為我習慣家人朋友對我的直接勸告,並且將這方式放大範圍了,而又因為每次都有奏效而維持的吧。

 

121212心得

一開始的競賽雖然神經緊繃地求快速,但在焦慮地討論正確數字之過程中,卻很容易發現組員們(包括我)對許多答案的懷疑與不確定--「阿,有這麼多嗎?」、「怎麼可能那麼少?……,對於超越想像太多的貧窮國家及人口、富裕國家及個人擁有的過於龐大資源、窮人被分配的資源卻如此稀少,總之,對於世界真實甚或只是低估的不平等分配數據,我們受到了強烈的衝擊。

 

然而,根據資料顯示,國家以及個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雖然平時看待富人貪汙、逃稅等行為,比起看待窮人偷竊等偏差甚至犯罪行為,還要來的更加憤怒與不滿,而成長環境也是時常經濟緊繃、不能奢侈,我也因此認為我總是能夠絕對站在弱勢立場的角度並關懷他們;但我卻發現在沒有衝突、事件發生的平時,我總是很習慣、自然地以功能論的角度將生活中的資源分配不均現象等等而合理化。

對於某些職位,例如醫生、法官等被社會定義為較有價值的這個其實是上層階級所塑造的概念,我卻不曾懷疑,甚至為他們解釋要非常努力用功且非常聰明才能考上醫學系和法律系啊、成為醫生要做很多準備呢要讀七年的書還要實習等等、他們很辛苦壓力很大的工作時間很長而且病人或者嫌犯的健康或者生命都操之在己,維護人們健康、維持社會秩序的工作是多麼的重要啊!而且過程是如此嚴苛,只有少數人能夠通過考驗取得這職位,這樣的稀少性與重要性讓他們擁有高收入是很應該、合理的啊!

我在對於窮苦小孩發憤向上而獲得待遇優渥的職位之新聞報導等感到欣喜的同時,卻沒有去思考他們或者其家庭以前的職位難道就只有那些薪水的價值嗎?而我想他們在有成就之後也沒有去省思社會對各職位的定義是否合理恰當,可以常見到他們提供食物、獎助金給弱勢族群,其中更多有「獎助學金」鼓勵他們以自身努力得到經濟上的完全改善、徹底脫離貧窮,但沒有人試圖提升像是清潔工、農夫、勞工等的職業價值,這只是單純地忽略,還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又或者是無能為力呢?

我試著跳脫原本功能論的思維,以衝突論的觀點看待社會階層化的現象,雇主提供薪水讓勞工努力工作、製造產品與服務,然而大部分的利潤卻歸於雇主,他們從原本有無資本的差距越加擴大,因為勞工的收入較為固定而且不足以作為資本往上成為雇主,而雇主獲得利潤後即擁有更多資本以賺取更大的財富,如此一來,貧富差距便越來越大。

 

121219心得

  這次上了後半段的社會不平等和前半段的權力。因為平時對於提問或者會話反應不太敏捷,為了期中的訪問報告,我和爸爸討論、模擬過幾次,其中有次修正,爸爸說我們或許在研究中掃墓可以是為一個活動,但我們不行在訪問時如此稱呼,這樣很可能讓受訪者覺得不敬,就向之前新聞播過的有個調查研究把職業分門別類、分等級那樣會招致不滿。

  就社會不平等方面,雖然臺灣高唱「行行出狀元」已有很常一段時間,社會表面上是很公平地對待每個職業至少就我所處的環境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會因職業而鄙視或阿諛,但那只是現代人想展現自己擁有平等的現代觀之表現,多數人的心裡還是會想攀龍附鳳,只不過是以比較收斂以及不明顯的手段罷了!這可以說明為何多數人喜歡炫耀自己認識甚麼明星,有幾個醫生、律師朋友,跟哪位民意代表等政治人物很熟等等,然後換來「真的嗎?」、「好好噢!」、「也介紹給我認識。」等等羨慕嫉妒的反應;而很少人會到處跟別人說自己認識上班族、業務員或者清潔工等等,即使說了,對方也只會有平淡的反應吧!我沒有想要貶低或褒揚某些行業的意思,只是就實情描述現況,然而,表面平等的互動卻崩毀了,露出的是每個人心中明顯的職業階級劃分,而每個人的劃分其實是大同小異的,因此社會中其實存在著一個被大眾所認同的職業標準,更因此得到不同的社會地位及收入。

  就權力方面,我想到總統、法官、想到中國的權力鬥爭……,然後我想到了通識討論課的主題-高中生物課程是否應以同比例教授神創論與演化論,為了討論課同學們既閱讀課本內容、也找書、查網路獲得相關資訊,雖然我一直都是支持演化論這個較科學的說法,也碰巧抽到此方,但是參與辯論過後,我也了解教授神創論也有其意義及優點。不過在此,我想說的是,過去科學革命以前的數百萬年歷史,大自然崇拜、神學等等一直都是占上風的,掌權很久一段時間,甚至很多國家實行政教合一、訂定國教等等,宗教儼然是最高戒律、是不可侵犯質疑的權威;然而卻在一個短短的時刻中,科學研究蓬勃發展,並大大打擊了聖經或其他宗教經典提出的許多解釋,然後宗教的影響力很迅速地減縮,當然其中還有很多的爭鬥,宗教為了捍衛權力而將許多科學家監禁、處死,像伽利略就是一例,不過最後還是抵擋不了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的浪潮,宗教不再像以往擁有可以說是最大的權力,而是漸漸改變己身的定位。當今社會是權力區分還算清楚的時代,政治是法律、經濟主導,學術由科學、文學為主軸,而信仰則交給宗教領導,不像以前全是隸屬於宗教之下。

 

121226

社會學的角度看社會運動讓我體悟到平時從未注意過的事實,我原本就對砸雞蛋的激烈手段、絕食的自虐抗議等等都不甚關心,總覺得他們為什麼不私下好好解決,其他人像我一樣都是局外人,既無從得知事情真相而雙方又各說各話導致資訊更加混亂,那他們即便鬧到上新聞、上版面,全國皆知也沒人能夠評定是非對錯。

了解社會運動發生的起因、背景後,我很抱歉我以前心中的那些評定是多麼的主觀他們有必要這麼誇張、強硬嗎?這不是文明人該有的行為吧?抗議也不會有所改變的……,以社會學觀點,我得到了一個成功說服我且符合社會事實的解釋這些運動都是因為已有某些人難以生存、沒有尊嚴才發生的,一切是多麼地嚴重緊迫,逼得他們必須以如此強硬的手段表達自己所處環境的窘境,以如此誇張的方式吸引大眾的注意並得到更多的資源。

上大學後沒多久就遇到了紹興事件,系上同學一頭熱地告訴我要他們搬遷太不講理了,然後問我要不要去看、去聲援,我當時還沒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先婉拒,我在看過文宣後很意外上頭題的都是歷史,是傳統,是習慣,儘管文辭有條有理,但包裝的內容都是情感性的發言,因為了解的不多,我個人是中立的態度,然而即使缺乏法律依據,以同理心站在社區居民的角度,我想我也是會憤怒不平的。

   我有過幾次演唱會、音樂會、樂團表演等之類的活動。第一次參與是在高中時,我又到家附近的金石堂看書時,我看到櫃台前有長長的人龍,然後覺得事有蹊翹,先盲從地跟著排隊再說,沒多久我從大家的交談中得知是五月天的演唱會門票,歷經一番波折買到票後,我在前一天晚上跟我媽說票很貴讓我去吧,然後我就和朋友出去了,搖滾區站票必須一早到場排隊拿號碼牌,我爸五點多就載我和同學出去即使我們兩個都因為聊天加上興奮沒睡飽,然而到現場時已經有長長的人龍了,大家不算整齊但有明確順序的排列著,若是有人不論是故意插隊或者不小心排錯都會受到大眾的糾正,我們就如同社會團體一般的有明確目的而且嚴謹,然而我們不過是一個集體行為,但態度相當一致對於有害我們權利的人,領號碼牌、整隊進場也是,在我現在看來我被這演唱會規範的流程制約、管束我無條件的同意並且實行,儘管我們都覺得這次的動線安排不太妥當,但我們都被社會化知道遵守主辦單位的意思才能得到想要的、知道不遵守群體的規範(如:插隊)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像是之後被要求重排、被拍照讓全部五迷砲轟等等),因此,即使我們都想佔到最前面的位置,都還是嚴謹地遵守規範並監控他人,慾望其實是不擇手段的往前,但社會化的理智讓整個排隊很有秩序。

 

130102心得

關於侯孝賢的童年往事這部電影,每個角色都有各自鮮明的性格和習慣烙印在觀眾腦海,主角阿孝是個調皮搗蛋,卻對朋友講義氣、會同情且幫助他人的人;

他姐則是很有想法、聰明,對爸媽服從、對家庭奉獻的人;他哥雖比較沒有主見,卻被寄予厚望,還是一個瘦弱的男子;爸爸則是嚴肅、不苟言笑,雖然有病在身卻仍是家中權力最大者並獲得尊敬及尊嚴;媽媽則是甘願為家庭奉獻的傳統主婦放棄工作、照顧生病的丈夫、擔起家務等等。

阿孝的性格表現可以用符號互動論解釋,對他而言,學校、家裡、社會是不同的舞台,學校與老師、同學的互動促成他風雲人物的角色一方面對老師惡作劇、一方面替朋友出氣、處理同學間的糾紛,雖然行為受到老師痛斥,但卻受同學愛戴,而他對於同學的反應很滿意,於是繼續維持或者加深他這樣的角色印象。而他姐和他哥的比較可以發現社會中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姐姐即使有能力,而且比起哥哥讓人感覺更有擔當,但卻因為她是女生而在成長過程一點一點地放棄關於事業的努力,而且持續不斷地增加其家庭事務的份量,反觀哥哥則有較多的機會、受到較多的支持,對於在學習、事業等方面,然而,他們的家境和成就狀況可以用衝突論解釋,原先屬於較下層階級的人,擁有較少的社會文化、經濟等資本,因此較難取得高成就。

貫穿電影的是三次的喪禮,第一次是阿孝的爸爸過世,過程中可以發現他們對權威人士和傳統宗教習俗的重視,大家在醫生說出已經沒救了,才確定爸爸已過世也可以說,就這樣相信了醫生所說的,他們之所以重視醫生的發言是因為其專業還有其一定的社會地位這使醫生讓人有信賴感,就像我們也時常相信醫生所推薦的藥物或用品;其中還有明顯的差序格局,中國傳統家庭重視長幼有序的規範是已經內化在每個人心中的準則,他們很自然而然、沒有異議地依照輩分、年紀一個個向前向父親握手,並由最大的姐姐主導相關事宜(因為媽媽當時情緒非常不穩定);另外,傳統宗教的制約也表現在其中,他們非常警惕,且不只一次提到不能讓貓爬進屋裡,這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有根據的科學原理,但卻被重視、遵守、相信著。

第二次阿孝媽媽的喪禮則是基督教的儀式,比較前者讓我感受到宗教制度的影響力,宗教的生死觀和不同的儀式也連帶影響了參與儀式的人們,這次他們在白天、唱著旋律平穩沒有特別悲傷的聖歌,參與者的生死觀也比較開拓、釋懷,不如上次幾乎每個人都哭得唏哩嘩啦,哀傷啜泣著守靈一整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社會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晴晴 的頭像
    晴晴

    \邁向PM/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