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情城市的影片中,我們又再度看到華人社會中許多差序格局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各自的義務與不同的權力關係,在生小孩的過程中,很明顯看到家庭的主要掌權者為父親,其具有最高指導權,指使並督促家中成員完成應盡的任務,他只是動嘴不動手,但卻不會受到其他成員的責備,其他成員甚至對他的指令完全服從,不過這短短的片段其實若沒有老師的擷取、說明,平時我們也會很理所當然、不覺得有不妥或奇怪之處便看過去了,這是因為我們也是身處在差序格局中,而且沒有特別去建立批判距離的關係。
除了家庭,在影片中也展現了宗教的差序格局,結婚時的叩首的順序先後及次數的不同表現了華人對於不同信仰有不同程度的崇敬,這在我們平常的宗教儀式中也很好發現,每次要拜祖先之前都會先拜天公;在各個廟宇中通常供奉的神明不只一尊,但每個參拜者都知道明確、固定的拜拜順序,差序格局創造了華人的宗教規範,而身處在其中的我們幾乎不會去思考這些行為的原因,更很少去質疑規範的正確性和評斷標準。
在全球化影響下,宗教也在各地互相傳播,在華人地區也有不少民眾是基督教或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制度宗教的信眾,不過會因人的成長環境、想法等而在宗教與傳統的差序格局之間有不同程度的妥協及調整。我想到我小舅舅之前因為要受洗成為基督徒一事和外公有所爭執,外公不滿舅舅拒絕參與家族的拜拜、掃墓祭祖等,而且常因為每周日的禮拜而缺席家族聚會,想必舅舅對於此事也非常掙扎,在家庭中,外公的話是最有份量、權威的;在宗教信仰上,上帝是唯一且最高的地位的,最後舅舅仍然有去受洗,但他也做了某些程度的妥協,家族的聚會不再因教會活動而缺席、而會出席傳統的祭祀活動—不過堅持不拿香,由此看出即使是制度宗教的固定規範也會因環境、背景因素而有所調整。
再看看之前利瑪竇到中國傳教的情形,為了因應中國的風俗民情,他允許中國人信教同時也可以祭天、尊孔、祭祖,這讓他的傳教非常順利、擴展快速,卻因此被其他教派指控違反教義,經教宗認定確認「利瑪竇規矩」不再可行之後,天主教傳播的速度立即減弱,這是由於在中華地區生活的人民早已有深刻傳統的差序倫常觀念與生活方式,要讓他們完全放棄已建構的自我認同,並投向概念、結構不同的其他信念是很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