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家裡經濟狀況並不富裕,但媽媽總共有六個手足,而她自己是最被長輩(尤其是她的曾祖母)疼愛一個。長久以來,漢人種稻文化的影響,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生的小孩多,並特別重視力氣較大的男性,漸漸形成許多男權至上的觀念,其中還認為女生嫁人後就成了潑出去的水,因此男性是傳宗接代的象徵,而一直以來的儒家文化又認為傳宗接代是孝中最重要的,當時這觀念在我爺爺及其他曾祖輩根深蒂固。在我媽之前有四位阿姨,之後是兩位舅舅,由於經濟因素,三阿姨和我媽在出生後就送去給親戚家養一陣子,不過由於我媽「招弟」,還招兩個,地位大為提升,除了很快被接回家外,在家也比較受寵。

家裡經濟主要來源有所變動,從原本經營雜貨店,之後做紡紗(約民國60),再後來做草蓆(約民國67)。經營雜貨店雖然喝不缺,但小孩太多加上鄉下賒帳習慣沒有甚麼餘錢,因此爺爺聽了朋友的建議買了紡紗機做家庭代工,小孩依其懂事程度做合適的工作,上課回到家就是要幫忙,媽媽因此從國小就要負責最輕鬆的工作煮飯,而我大阿姨、二阿姨、三阿姨讀完了國小就開始在家工作。當時臺灣經濟正蓬勃發展,政府也鼓勵並扶植民營企業,因此產生很多中小企業,也有很多家庭代工,臺灣從進口替代時期(民國42~48)就開始扶植民營紡織業,而在出口擴張時期(民國48~民國62)也幫助紡織業採取出口政策,因此爺爺在第一次轉換跑道時選擇當時穩定成長的紡織業。之後的草蓆也是朋友的建議,從半成品到成品有較大利潤,但因草蓆染色的過程遭種田的鄰居檢舉,在民國80年將工廠移到中國大陸,當時人們生活較穩定開始重視環保問題,而中國大陸才正開始發展經濟,環保規定較鬆。

前段有提到三位阿姨都是念到國小就開始在家工作,但後來二阿姨、三阿姨補念了夜校,四阿姨念到高職,而媽媽念到彰化高商,兩位舅舅念到大學畢業,那是因為爺爺後來深感教育的重要(主要是由於生意往來,草蓆要外銷日本,需要簽約格式化的文件,不識字的爺爺每次都需要請人居中溝通很不划算也很不安),因此他希望小孩能念好書,也期待他們念了書能對家裡工作有所貢獻,所以,三阿姨修了日文,而我媽媽興趣不在商科卻念了彰化高商。

arrow
arrow

    晴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